同人本制作私人小教室

不做代理,不做中介,不推荐任何印刷厂

关于校对的二三事

关于排版和印刷,这个子博里另外几位都念叨得挺细了,于是凑热闹来说两句校对:)

相对而言,校对这方面能拿出来交流的经验,没那么直观。一开始豆豆也担心这问题,觉得能不能做好校对,更多是看之前的文字底子,不像排版和印刷,把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摊开来理清楚以后,很快就能上手。可是做本子的话,门槛其实也没那么高,不少细节只要稍加注意,最后成品的观感就会舒服挺多。

找个参照物,正规出版物的国家标准,校对的错字率应控制在万分之三(初校),三校原则上不允许有漏校,但是通常情况下,全书能做到失误率不高于万分之二,就可以算是合格。这个标准转换成同人,就是15万字的文里错误不超过30处,实在算不上太严格,再多就真影响阅读了。

越好的校对,就是存在感越低的校对。也许因为载体问题,和网络版相比,读者对实体书里错误的容忍度要低很多。同人本毕竟更接近一种“收藏品”,各方面做得够精细,才能让人觉得值。翻本子的时候,出现一眼可见的差错,就像一碗好好的饭里有沙,真的挺影响胃口。话又说回来,一个错误也不出,大家都希望的,但不一定要求全责备,只能做到尽量减少BUG。

【 @长白幻境 GN补充,现在正规出版物差错率得在万分之一以下了……TAT,高标准严要求,本子的话就尽量努力?

做校对的时候,挺重要的一点是明确自己的定位,也就是说,需要做的是单纯把字句错误抓出来(工作类似于出版社的校对)还是整体性给这个本子把关(工作类似于出版社的责编)。把这点搞清楚的话,后面就会轻松挺多。

这两者的区别,在于对原稿改动幅度的大小。明显的错误还好说,直接消灭完事,但问题在于,一些类似于“擦边球”的东西改不改。有些作者行文习惯比较神奇,例如句子及段落过短或过长、出现“一逗到底”、“的”或“是”之类没必要的虚字用得特别多,这种可管可不管的地方怎么处理,就看校对和作者协调的结果了。

做校对这一行的大多有点强迫症,不改得完全规范了就别扭。但有些作者觉得这是自己的文风,改了会影响效果。这种情况下两边就得提前沟通明白,闹到白出力、返工的地步就不好玩了。

做校对的时候,尽量要尊重原稿,没有百分百把握,就别“径改”。如果瞅见不对劲的字词,最好先开搜索引擎确定一下。挺多时候可以接受的表达都不止一种,每个人的语言习惯也不尽相同,和你不一样未必就是错了,不好太想当然。

在校对过程中和作者保持沟通,这一点挺有必要的。这年头谐音错别字经常看着也很高大上,之前碰到过一个“蝎虎着呢”,百思不得其解,问了作者才明白是“邪乎着呢”打错了。要是和作者够熟,发现问题直接Q上敲都行,如果怕打扰,把拿不准的地方攒起来一并批注在原文档里,也不耽搁事儿(Word选项里的“批注”和“修订”是校对工作者的两大神器,改了哪里,必须让作者一眼就能看出来,返稿再修也是有必要的)。

 

给本子做校对,首先要保证,专有名词(人名、地名、组织名、原作里其他有特点的概念)别出错。这点很容易被上升到态度问题,不能不留点儿神。再加上说实话,其他有些错误可能真不容易看出来,这种BUG只要够细心都是能逮到的,效果又立竿见影,性价比最高。

接下来聊点具体技术问题。校对中会用到的,很多是中学语文基础知识选择题的内容:错别字、成语习语、标点、病句。这种主要靠平日积累,如果碰见拿不准的,就问人或者查一下,这里捡重点说几个常见的方面。

“三的”混用,是个挺明显的问题,作者写文时不加区分的也很多。有说法是可以统一成“的”,但现在出版业没见过这么办的,还是分清楚比较好。

简单来说,名词前面用“的”,举例:悲伤的笑容;动词前面用“地”,举例:高兴地走开了;动词后面(也有说形容词前面,等效)用“得”,举例:打得热闹、红得发紫。和“很、真、太”连用的通常也是“得”,举例:萧条得很。

但有几个特殊情况:“他说的是真话”、“她想的是静观其变”之类带具体内容的,要用“的”;“他高兴得不知说什么才好”,这种句式也用“得”。

标点问题,上一篇里团子已经写得很透彻了,例子也各种萌(心有灵犀了QAQ,正好我偷个懒),就补充一条,中外文混排时,标点符号的用法。这种情况下,原则上是汉字后面使用汉字的标点符号,外文后面使用外文的标点符号。但如果版面以汉语为主(同人本都这情况),偶尔在句子的结尾处出现一句外文,此外文作为句子中的一部分,后面也可以使用汉字的标点符号(说实话除非整段都外文,还是用中文标点比较好看)。

 

再一点想法是,做本子的时候,校对和排版尽量要分开。不是说不能一个人兼校对和排版,但“边校边排”这种事真心不科学。校对和平日里看文不一样,速度要慢很多,一掠而过是不行的,得全部精力投入,关注的问题点和排版时也很不相同。就算是一个人做,也得至少看两遍文,第一遍校,第二遍排。

校对不一定要事必躬亲,如果有必要就请外援。要是遇到了小错很多、把握不大的情况,找个二校也不错。细节问题特别多的时候,很容易看着看着就疲沓了,搞不好会漏东西,再找人把下关比较保险。再就是作者在文里使用外语的情况,最好能找熟悉这门语言的人帮忙看下。现在同人这边英语还好,法、日、德、意之类小语种准确度总体来说不算太高,选词对了但时态或变形不对的情况挺常见,翻译软件还是没那么靠得住。

此外,最好能在校对完成、作者修稿、文字全部确定以后,再进入排版流程。就算可以先做好版式再替换具体内容,但要是牵扯到了特殊字体(斜体、加粗等)、注释之类要手动调整的地方,也会给排版君添不少麻烦。本子小作坊大家都不容易,互相关爱,人人有责:)

 

最近在准备编辑资格证的考试,要是碰见好玩好用的内容,回头整理整理贴过来。大家一起聊聊就挺开心的,有问题的话,也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答:)

 

by 行风

评论(18)

热度(481)

  1. 共2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